古代将军中箭,为何不拔出来而是折断箭杆?中了一箭真的会死吗?_关羽_张郃_伤口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15:03    点击次数:104

古代的弓箭,作为冷兵器时代的重要武器,是否真的如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威力巨大呢?例如,关羽额头中箭后依然活蹦乱跳,而张郃仅是右膝中箭便不治身亡,这其中究竟有何不同?难道箭矢对人也有挑选标准?古代将军在中箭后为什么会选择将箭杆折断,而不是直接拔出来呢?

弓箭作为冷兵器时代的“主力选手”,在战场上拥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。我们常在古装剧中看到,敌军之间交锋时,双方将士激烈对峙、气氛紧张。对峙后,箭雨如同狂风骤雨般扑向敌阵,箭矢呼啸而出,小兵们倒下如割草一样。这种画面是不是让人感觉弓箭的杀伤力远远超过了枪械?那么,这种情况真的存在吗,还是只是一种被神化的表现?实际上,在冷兵器时代,弓箭因其出色的射程、迅捷的攻击速度和较高的命中率,确实在战场上占据了绝对的优势。

展开剩余77%

想象一下,两军对峙,敌方大军手持大刀,拼命向前冲。就在敌人即将冲至半途,你下令放箭。即便你没有精准命中要害,敌军的阵形也因一阵箭雨而大乱,不少敌兵可能因此倒下。即便如此,这种集体性的箭雨袭击,也未必能保证百发百中。但即使如此,敌军能幸存的士兵也屈指可数,这又是为什么呢?

有实验模拟过箭矢射入人体的伤害。在距离七八十米外射出的箭,箭头可深入人体十厘米左右,若箭头射得更深,瘦弱的人可能直接穿透身体。而即便没有穿透,伤口的破坏力也足以致命。即使身上的伤没有直接致死,感染等并发症会让伤者难以生还。为什么箭矢造成的伤害如此强大?

我们来看关羽和张郃的例子。襄樊之战时,庞德在与关羽交战中,一箭射中了关羽的额头,但关羽依然不死。而同样是中箭的张郃,却因膝盖受伤不治身亡。对此,《三国志》有记载,张郃在追至木门时,飞矢射中了他的右膝,最终死于伤口感染。那么,关羽和张郃的命运为何如此不同呢?

关羽与张郃同样中箭,然而结局却天差地别。膝盖和额头的伤口到底哪一个更危险呢?显然,关羽能够在额头中箭后安然无恙,主要得益于他佩戴了头盔,这为他提供了有效的防护。古代的盔甲设计十分讲究,头部作为最脆弱的部位,一直都是重点防护区域。庞德射出的箭,或许恰好被关羽的头盔挡住了,而庞德选择远距离射箭则进一步减弱了箭矢的杀伤力。相比之下,张郃被射中的膝盖,箭尖直接扎入膝盖骨,伤口不仅难以处理,而且由于古代缺乏足够的医疗条件,伤口可能引发破伤风等严重感染,致命性极高。

因此,尽管古代将士中箭后仍然有生还的机会,但很多人最终死于伤口感染。拔箭本身也是一项技术活,许多将军会选择将箭杆折断,而非直接拔出。这是因为古代弓箭的箭头设计已经极为精巧,具有特殊的杀伤力。例如,带脊两翼的箭头,一旦射入人体,无法直接拔出,否则会造成肉体的撕裂和伤口的扩大,甚至影响到骨骼和筋脉的伤害。

此外,还有三叉箭,这种箭头尖锐且带有小刀,击中人体时会引起钻心的疼痛。唐朝大将李嗣业曾因受此箭重伤而死于旧伤复发。还有飞虻箭,它的箭头呈三棱形,射中后基本无法救治。木羽箭和风羽箭则具有不同的致命特性,木羽箭能够穿透两个士兵,而风羽箭则是慢性致命,会引发长时间的剧痛和最终的死亡。

所以,当将军中箭后,为什么会选择折断箭杆而不是拔出箭矢呢?原因在于,箭矢的设计本身具有强大的杀伤力。将箭拔出来可能会导致更大的伤害,甚至带来更严重的后果。即便是拔出箭后,伤口也难以有效止血,可能在短时间内丧命。因此,古代的战场上,许多将军宁愿将箭杆折断,也不敢冒险将箭直接拔出。

总的来说,古装剧中那些中箭后还能英勇作战的情节,显然有着夸张和虚构的成分。真实的战场上,箭矢的致命性远远超过了我们想象,即使是武艺高强的将军,也难以抵挡箭矢带来的致命伤害。

发布于:天津市